欢迎来到四川自考网,今天是2020年8月21日

自考资讯热线:028-65656189

距离自考还有28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类考试 > 注会CPA >

2007年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答疑

发布时间:2007-09-25 11:08:47

第 一 章
〔问题〕支付现金股利和支付股票股利分别属于哪种财务活动?
〔答复〕
(1)支付现金股利会产生资金支出,支付股票股利并不需要支付现金,只是增加股数;
(2)筹资活动引起的财务活动指的是因为筹资而产生的资金收支,由此可知支付现金股利属于筹资活动引起的财务活动,而支付股票股利不属于筹资活动引起的财务活动; 
〔问题〕如何理解:企业所得的收益越多,实现收益的时间越近,则企业的价值或股东财富越大?
〔解答〕
企业价值的大小用股票价格衡量,显然,企业所得的收益越多,实现收益的时间越近,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大,股票价格越高,所以,企业价值越大。  
〔问题〕只有在借款利息率低于投资报酬率的情况下,增加负债才可能提高企业的每股盈余。关于后一句话应如何理解?我认为增加负债不是应该利润减少吗? 
〔答复〕
您的理解不正确,提醒您:用增加的负债进行投资可以获得报酬,在借款利息率低于投资报酬率的情况下,用增加的负债进行投资获得的报酬高于增加的借款利息,所以,可以提高企业的净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的每股盈余。

第 二 章
【问题】如果(F/P,5%,5)=1.2763,计算(A/P,5%,5)的值为多少?答案中的解析是:根据普通年金现值系数(P/A,i,n)的数学表达式、复利终值系数(F/P,i,n)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复利现值系数(P/F,i,n)的数学表达式,可知,(P/A,i,n)=[1-1/(F/P,i,n)]/i 
所以,(P/A,5%,5)=(1-1/1.2763)/5%=4.3297
(A/P,5%,5)=1/(P/A,5%,5)=0.231
前面说根据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和复利终值系数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复利现值系数的数学表达式,可知……怎么知道的,不明白?详细过程?
【解答】年金现值系数(P/A,i,n)=[1-(1+i)-n]/i) (1)
复利终值系数(F/P,i,n)=(1+i)n (2)
复利现值系数(P/F,i,n)=(1+i)-n=1/(F/P,i,n) (3)
所以将(3)带入(1)中可得:
(P/A,i,n)=[1-(P/F,i,n)]/i)=[1-1/(F/P,i,n)]/i
【问题】为什么说“甲某打算在每年年初存入一笔相等的资金以备第三年末使用,假定存款年利率为5%,单利计息,甲某第三年末需用的资金总额为33000元,则每年初需存入的资金为10000元”?
【解答】设每年年初存入的资金的数额为A元,则:
第一次存入的资金在第三年末的终值为:A×(1+5%×3)=1.15A
第二次存入的资金在第三年末的终值为:A×(1+5%×2)=1.10A
第三次存入的资金在第三年末的终值为:A×(1+5%)=1.05A
所以,第三年末的资金总额=1.15A+1.10A+1.05A=3.30A
即:3.30A=33000
所以:A=10000
注意:因为是单利计息,所以,该题不是已知终值求年金的问题,不能按照先付年金终值公式计算。 
【问题】如何确定递延年金现值计算公式P=A×(P/A,i,n)×(P/F,i,m)或A×[(P/A,i,m+n)-(P/A,i,m)]或A×(F/A,i,n)×(P/F,i,n+m)中的期数n和m的数值? 
【解答】
(一)n的数值的确定:
注意:“n”的数值就是递延年金中“等额收付发生的次数”或者表述为“A的个数”。
〔例1〕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起,每年年末支付A元,直至第8年年末为止。
〔解答〕由于共计发生5次,所以,n=5
〔例2〕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起,每年年初支付A元,直至第8年年初为止。
〔解答〕由于共计发生5次,所以,n=5
(二)递延期m的确定:
(1)首先搞清楚该递延年金的第一次收付发生在第几期末(假设为第W期末);
(2)然后根据(W-1)的数值即可确定递延期m的数值;
注意:在确定“该递延年金的第一次收付发生在第几期末”时,应该记住“本期的期初和上期的期末”是同一个时间点。
〔例1〕 某递延年金为从第4年开始,每年年末支付A元。
〔解答〕由于第一次发生在第4期末,所以,递延期m=4-1=3
〔例2〕 某递延年金为从第4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A元。
〔解答〕由于第一次发生在第4期初(即第3期末),所以,递延期m=3-1=2
下面把上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计算一下各自的现值:
〔例1〕 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起,每年年末支付A元,直至第8年年末为止。
〔解答〕由于n=5,m=3,所以,该递延年金的现值为:
A[(P/A,i,8)-(P/A,i,3)或A(P/A,i,5)×(P/F,i,3)或A(F/A,i,5)×(P/F,i,8)
〔例2〕 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起,每年年初支付A元,直至第8年年初为止。
〔解答〕由于n=5,m=2,所以,该递延年金的现值为:
A[(P/A,i,7)-(P/A,i,2),或 A(P/A,i,5)×(P/F,i,2)或A(F/A,i,5)×(P/F,i,7) 
【问题4】已知(F/A,10%,4)=4.6410,(F/P,10%,4)=1.4641,(F/P,10%,5)=1.6105,则(F/A,10%,5)为6.1051,请问老师该如何理解?
【解答】根据教材的内容很容易知道:
(F/A,i,n)=(1+i)0+(1+i)1+......+(1+i)(n-2)+(1+i)(n-1)
由此可知:
(F/A,i,n-1)=(1+i)0+(1+i)1+......+(1+i)(n-2)
即:(F/A,i,n)=(F/A,i,n-1)+(1+i)(n-1)
=(F/A,i,n-1)+(F/P,i,n-1)
所以,(F/A,10%,5)=(F/A,10%,4)+(F/P,10%,4)=6.1051 
【问题】已知(P/A,10%,4)=3.1699,(P/F,10%,4)=0.6830,(P/F,10%,5)=0.6209,则(P/A,10%,5)=3.7908,请问老师该如何理解?
【解答】根据教材的内容很容易知道:
(P/A,i,n)=(1+i)-1+......+(1+i)-(n-1)+(1+i)-n
(P/A,i,n-1)=(1+i)-1+......+(1+i)-(n-1)
即:(P/A,i,n)=(P/A,i,n-1)+(1+i)-n
=(P/A,i,n-1)+(P/F,i,n)
所以,(P/A,10%,5)=(P/A,10%,4)+(P/F,10%,5)=3.7908 
【问题】如何理解若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须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
【解答】“息税前利润”是由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共同创造的,所以,当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须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自有资金为100万元,借入资金为200万元,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为10%,借入资金利息率为12%,则自有资金创造的息税前利润为100×10%=10(万元),借入资金创造的息税前利润为200×10%=20(万元),需要支付的利息=200×12%=24(万元),显然需要动用自有资金创造的息税前利润 4万元支付利息。 
【问题】如何理解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增加借入资金可以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解答】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借入资金产生的息税前利润大于借入资金的利息,增加借入资金会导致净利润增加,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假设自有资金为100万元,借入资金为200万元,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为12%,借入资金利息率为10%,则自有资金创造的息税前利润为100×12%=12(万元),借入资金创造的息税前利润为200×12%=24(万元),需要支付的利息=200×10%=20(万元),所以借入资金创造的息税前利润在支付利息后还有剩余,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的自有资金利润率。
【问题】复利现值系数(P/F,i,n)、复利终值系数(F/P,i,n)、普通年金现值系数(P/A,i,n)、普通年金终值系数(F/A,i,n)、即付年金现值系数、即付年金终值系数、偿债基金系数、资本回收系数之间存在哪些很容易记忆的关系?
【解答】先来看一下各种系数的数学表达式:
复利现值系数(P/F,i,n)=(1+i)-n
复利终值系数(F/P,i,n)=(1+i)n
普通年金现值系数(P/A,i,n)=[1-(1+i)-n]/ i
普通年金终值系数(F/A,i,n)=[(1+i)n-1]/ i
偿债基金系数(A/F,i,n)= i /[(1+i)n-1]
资本回收系数(A/P,i,n)=i /[1-(1+i)-n]
即付年金现值系数=[1-(1+i)-n]/ i×(1+i)
即付年金终值系数=[(1+i)n-1]/ i×(1+i)
所以,很容易看出下列关系:
(1) 复利现值系数(P/F,i,n)×复利终值系数(F/P,i,n)=1
普通年金现值系数(P/A,i,n)×资本回收系数(A/P,i,n)=1
普通年金终值系数(F/A,i,n)×偿债基金系数(A/F,i,n)=1
(2) 普通年金现值系数(P/A,i,n)=[1-复利现值系数(P/F,i,n)]/ i
  普通年金终值系数(F/A,i,n)=[复利终值系数(F/P,i,n)-1]/ i
(3) 即付年金现值系数=普通年金现值系数(P/A,i,n)×(1+i)
即付年金终值系数=普通年金终值系数(F/A,i,n)×(1+i)
(4)复利现值系数(P/F,i,n)×普通年金终值系数(F/A,i,n)=普通年金现值系数(P/A,i,n)
 复利终值系数(F/P,i,n)×普通年金现值系数(P/A,i,n)=普通年金终值系数(F/A,i,n)
【问题】已知(F/A,10%,9)=13.579,(F/P,10%,1)=1.1,(F/P,10%,10)=2.5937,则10年、10%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为多少?
【解答】(1)注意:“利率为i,期数为n”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
=(1+i)1+ (1+i)2+...+(1+i)(n-1)+(1+i)n
由此可知:
“利率为i,期数为n-1”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
=(1+i)1+ (1+i)2+...+(1+i)(n-1)
所以:“利率为i,期数为n”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
=“利率为i,期数为n-1”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1+i)n
=“利率为i,期数为n-1”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F/P,i,n)
(2)根据“预付年金终值系数的表达式”和“普通年金终值系数的表达式”可知:
“利率为i,期数为n”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F/A,i,n)×(F/P,i,1)
即:“利率为i,期数为n-1”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F/A,i,n-1)×(F/P,i,1)
所以:10年、10%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
=“9年、10%的预付年金终值系数”+(F/P,10%,10)
=(F/A,10%,9)×(F/P,10%,1)+(F/P,10%,10)
=13.579×1.1+2.5937
=17.5306
【问题】10年期,10%的即付年金的终值系数=(F/A,10%,9)*(F/P,10%,1)+(F/P,10%,10),那么即付年金的现值系数有类似的公式吗?
【解答】即付年金现值系数也有类似的公式,推导过程如下:
“利率为i,期数为n”的即付年金现值系数
=(1+i)0+(1+i)-1+...+(1+i)-(n-2)+(1+i)-(n-1)
“利率为i,期数为n-1”的即付年金现值系数
=(1+i)0+(1+i)-1+...+(1+i)-(n-2)
所以:“利率为i,期数为n”的即付年金现值系数
=“利率为i,期数为n-1”的即付年金现值系数+(1+i)-(n-1)
=“利率为i,期数为n-1”的即付年金现值系数+(P/F,i,n-1)
根据“即付年金现值系数的表达式”和“普通年金现值系数的表达式”可知:
“利率为i,期数为n”的即付年金现值系数=(P/A,i,n)×(F/P,i,1)
即:“利率为i,期数为n-1”的即付年金现值系数=(P/A,i,n-1)×(F/P,i,1)
所以:“利率为i,期数为n”的即付年金现值系数=(P/A,i,n-1)×(F/P,i,1)+(P/F,i,n-1)

第 三 章
【问题4】为什么说“在贷款期内定期等额偿还贷款”会提高贷款的实际利率?
【解答】在“定期等额偿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要将根据名义利率计算的利息加到贷款本金上,计算出贷款的本息和,要求企业在贷款期内分期偿还本息之和的金额。由于贷款分期均衡偿还,借款企业实际上只平均使用了贷款本金的半数,却支付全额利息。所以,“在贷款期内定期等额偿还贷款”会提高贷款的实际利率,大约提高1倍。
〔资料〕东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融资租入一台机器,租赁公司购买设备过程中支付买价288万元,支付运费以及保险费共计12万元,租期为10年,租赁公司的融资成本为30万元,租赁手续费为20万元。租赁公司要求的报酬率为12%。
要求:
(1)确定租金总额。
(2)如果租金每年年初等额支付,则每期租金为多少?
(3)如果租金每年年末等额支付,则每期租金为多少? 
【题目答案】 
(1)租金总额=288+12+30+20=350(万元)
(2)如果租金每年年初等额支付,则每期租金为:
A=300÷[(P/A,12%,9)+1]=300÷(5.3282+1)=47.41(万元)
(3)如果租金每年年末等额支付,则每期租金为:
A=300÷(P/A,12%,10)=300÷5.6502=53.1(万元)
〔问题〕我不明白为什么(1)计算租金总额350而(2)(3)中的租金现值用的是300请老师答复。 
(1)首先请您看一下教材118页的例题,注意:租金的现值=设备价款
(2)从另外一个 角度为您讲解如下:
  如果承租方不选择融资租赁,而是自己购买该设备,则需要现在支付设备价款;承租方之所以选择融资租赁方式,是因为想节省目前必须支付的设备价款,但是,为此要在未来支付租金,所以,显然,未来租金的现值=设备价款 
〔问题1〕如何理解教材58页的下列内容: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
〔解答〕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由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 
〔问题2〕“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属于直接表外筹资还是间接表外筹资?
〔解答〕表外融资的实现方式有三种:
(1)表外直接融资: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融资。如经营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经营活动不涉及到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流动,会计上无需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资产的使用权的确已转移到融资企业,可以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的需要。
(2)表外间接融资:是由另一企业代替本企业的负债的融资方式。最常见的是建立附属公司或子公司,并投资于附属公司或子公司,或由附属公司、子公司的负债代替母公司负债。
(3)表外转移负债融资:企业将负债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这种转移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应收账款和签订产品筹资协议实现。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既不属于直接表外筹资也不属于间接表外筹资,而是属于“转移负债表外筹资”。
【问题】某企业取得银行为期一年的周转信贷协定,金额为100万,年度内使用60万元(使用期平均为个6月),假设年利率为每年12%,年承诺费率为0.5%,则年终企业应支付利息和承诺费共为多少?
请问在计算承诺费时如何理解使用期平均为6个月?计算承诺费时出现(100-60*6/12)*0.5%,括号里的是(60*6/12)怎么理解? 
【答复】 您完全可以按照(100-60)×0.5%+60×(12-6)/12×0.5% 计算;
注意:
(1)承诺费是按照未使用的时间计算的,在本题中,该60万元,只使用了6个月,有(12-6)=6(个月)未使用,应该交纳承诺费为60×(12-6)/12×0.5%;
(2)另有(100-60)=40(万元)是全年都没有使用,应该交纳的承诺费为(100-60)×0.5%;
【问题】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怎样判断溢折价。
【答复】 
(1)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复利计息的债券:
债券发行价格=债券的到期值×(P/F,i1,n)
       =票面金额×(F/P,i2,n)×(P/F,i1,n)
       =票面金额×(F/P,i2,n)/(F/P,i1,n)   
i1为市场利率,i2为票面利率
显然,
如果i1大于i2,则(F/P,i2,n)/(F/P,i1,n)小于1,“发行价格”小于“票面金额”,折价发行; 
如果i1小于i2,则(F/P,i2,n)/(F/P,i1,n)大于1,“发行价格”大于“票面金额”,溢价发行; 
如果i1等于i2,则(F/P,i2,n)/(F/P,i1,n)等于1,“发行价格”等于“票面金额”,平价发行;
可以总结如下:
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复利计息的债券而言,
如果票面利率大于市场利率,则溢价发行;
如果票面利率等于市场利率,则平价发行;
如果票面利率小于市场利率,则折价发行;
(2)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单利计息的债券:
债券发行价格=债券的到期值×(P/F,i1,n)
      =票面金额×(1+n×i2)×(P/F,i1,n)
      =票面金额×(1+n×i2)/(F/P,i1,n)   i1为市场利率,i2为票面利率
无法直接根据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大小关系,直接判断债券的溢折价。
【问题】企业采用贴现法从银行贷入一笔款项,年利率为8%,银行要的补偿性余额为10%,则该项贷款的实际利率为()A 8% B 8.7% C 8.78% D 9.76%,给定答案为d,并解释实际利率为8%/(1-8%-10%)=9.76%,我的理解是8%/(1-10%)=8.89%,故没答案。
【答复】这样理解不正确。
注意:“贴现法”付息也会导致实际利率提高,本题中,如果申请贷款100万元,则实际可使用的贷款为:100-100×8%-100×10%=100×(1-8%-10%),因此实际利率为:100×8%÷【100×(1-8%-10%)】=8%÷(1-8%-10%) 
【问题】如何判断“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发行价格;
【答复】
(1)对于分期付息的债券而言,
   如果票面“实际利率”大于市场“实际利率”,则债券溢价发行;
   如果票面“实际利率”等于市场“实际利率”,则债券平价发行;
   如果票面“实际利率”小于市场“实际利率”,则债券折价发行;
       如果“票面利率”大于“市场利率”,则债券溢价发行;
   如果“票面利率”等于“市场利率”,则债券平价发行;
   如果“票面利率”小于“市场利率”,则债券折价发行;
(2)“市场实际利率”和“市场利率”有本质的差别,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市场利率”指的是“市场名义利率”,“市场实际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关系就是“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关系;
【问题】第三章中线性回归公式是否需要掌握。考试将它作为重点吗? 
【答复】需要掌握,考试时可能会考。
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y=a+bx 可知
∑y=na+b∑x
∑x∑y=na∑x+b(∑x)^2      (1)
xy=ax+bx^2
∑xy=a∑x+b∑x^2
n∑xy=na∑x+nb∑x^2      (2)
联立(1)(2)即可求出a和b的表达式

【问题】在“分期付息,一年内付息多次”的情况下,怎样判断发行价格?
【解答】
(1)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利率”指的是市场的名义利率,“票面利率”指的是票面“名义利率”;对于一年内多次付息的情况,市场实际利率高于市场利率,票面实际利率高于票面利率;
例如:
如果市场利率为10%,一年内付息2次,则市场实际利率为[(1+10%/2)^2]-1=10.25%
如果票面利率为8%,一年内付息2次,则票面实际利率为[(1+8%/2)^2]-1=8.16%
(2)只有“票面利率=市场利率”时,才会平价发行;
如果“票面利率=市场实际利率”,则一定溢价发行,原因是由于“市场实际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所以,此时“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
例如:
如果市场实际利率为10.25%,一年内付息2次,则市场利率为10%,如果票面利率为10.25%,债券面值为1000元,5年期。
则债券发行价格=1000×10.25%/2×(P/A,10%/2,5×2)+1000×(P/S,10%/2,5×2)
       =51.25×7.7217+1000×0.6139
       =1009.64 大于1000 
【问题】一企业发行面值为1000元.期限为5年.利率为12%的长期债券,因市场利率变化,企业决定以1116.80元的价格售出.试确定当时的市场利率为多少?若采用内插法该怎样做? 
【解答】 利用教材108页的公式可知
本题中的债券发行价格为:1000×(P/F,i,5)+1000×12%×(P/A,i,5),
分别对“i”取不同的数值,查阅复利现值系数表和年金现值系数表,计算各自的发行价格,通过计算可知,
  当i=9%时,债券发行价格为1116.66元;
  当i=8%时,债券发行价格为1159.72元;
  所以,按照教材43页的计算公式可知,所求的市场利率为:
  8%+(1159.72-1116.80)÷(1159.72-1116.66)×(9%-8%) 
 提醒您:由于该题是溢价发行,所以,市场利率一定低于票面利率,也就是说,最终的计算结果一定小于12%,所以,在试算时,只需用12%以下的数字试验即可。  

【专题讲解】-在存在现金折扣时,怎样选择供应商? 
(1)所谓的“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含义是如果放弃现金折扣,则应该承担的资金成本。其实质是“借款利息”,时间计算单位为“一年(360天)”,所以,计算放弃现金折扣成本时,应该乘以“360/(信用期-折扣期)”,其中的(信用期-折扣期)表示的是延期付款的天数,即占用对方资金的天数。
(2)因为“现金折扣百分比”是按照全部货款计算的,所以,如果在折扣期内付款需要支付的款项=全部款项×(1-现金折扣百分比),因此,“放弃现金折扣成本”计算公式中的“现金折扣百分比/(1-现金折扣百分比)”表示的是“借款利息”占“借款本金”的比例。
(3)综上所述,应该按照“现金折扣百分比/(1-现金折扣百分比)×360/延期付款天数”计算“放弃现金折扣成本”。
(4)“放弃现金折扣”意味着要“支付借款利息”,反之,如果享受现金折扣(即在信用期内付款),则意味着收取借款利息(相当于把款项借给供应方,收取利息),所以,当面对两个以上供应商时,如果打算放弃现金折扣,则应该选择折扣成本最“低”的供应商,反之,如果打算享受现金折扣,则应该选择折扣成本最“高”的供应商。简单地说,即“放弃低的,享受高的” 。 
【问题】补偿性余额的缺点有一条是“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关于这一条是否可以理解成会“增加企业的应付利息”? 
【解答】不能这样理解。“加重利息负担”的含义是提高了借款的实际利率,提高借款的实际利率的原因是补偿性余额减少了实际可供使用的资金,但是,企业的应付利息并没有增加。
例如:教材的〔例3-6〕中,存在补偿性余额的情况下,应付的利息仍然是100×8%=8(万元),等于不存在补偿性余额时的应付利息,但是,实际可供使用的资金只有100-20=80(万元),所以,实际利率=8/80×100%=10% 

【问题】某公司于年初发行面值为1000元的债券,该债券的票面利息率为10%,每年年末支付一次利息,债券期限为10年,债券发行价格为900元,要求计算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i。请老师讲解一下应该如何计算。
【解答】债券发行价格=1000×(P/F,i,10)+1000×10%×(P/A,i,10)
  分别对“市场利率i”取不同的数值,通过查阅系数表,分别得出不同的债券发行价格数值,选择与已知的债券发行价格相临近的两个数值作为邻界数值。
最后得出的结果是:
当i=10%时,债券发行价格=1000×0.3855+100×6.1446=1000元
当i=12%时,债券发行价格=1000×0.3220+100×5.6502=887元
因此,根据内插法可知,(i-10%)/(12%-10%)=(900-1000)/(887-1000)
即:i=10%+(1000-900)/(1000-887)×(12%-10%)=11.76% 
【问题】放弃折扣成本的公式是怎么出来的?我就是看不懂。 
【答复】“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含义是,“如果放弃现金折扣”(即不在折扣期内付款)则要承担的成本。其实,“放弃折扣成本的公式”就是一个计算借款年利率的问题,(信用期-折扣期)表示的是“延期付款天数”即“实际用款天数”;
举例说明如下:
假如:现金折扣条件是1/10,N/30,应付帐款总额为10000元,则:
如果第10天付款只需付10000×(1-1%)=9900(元)
如果第30天付款需要付10000元;
所以,相当于因为使用了这笔款(30-10)=20(天),需要支付(10000-9900)=100(元)利息,而借款本金是第10天付款的金额9900元,因此,这笔借款的年利率为:
100/9900×(360÷20)=(10000×1%)÷【10000×(1-1%)】×360÷(30-10)
           =1%÷(1-1%)×360÷(30-10)
【问题】为什么放弃现金折扣机会成本大于借款利率就享受折扣? 
〔解释〕因为如果不享受折扣,意味着采用商业信用筹资,筹资成本等于放弃现金折扣成本。所以,为了降低筹资成本,如果放弃现金折扣机会成本大于借款利率,则企业就会选择向银行借款,而不会选择放弃现金折扣,即会选择享受折扣。 
〔问题〕教材中“不计复利”的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教材291页),为什么按照复利折现?
(答复〕
(1)“不计复利”是针对利息的计算而言的,与现值的计算方法没有关系。
(2)计算债券发行价格时一律按照复利折现的方法计算现值。  
(问题)2003年考题计算题第一题:
增加的留存收益=2000*(1+30%)*12%*(1-60%)=1248,为什么没考虑所得税?
(答复)12%表示的是销售“净”利率,显然,2000×(1+30%)×12%表示的是“净利润”,所以,计算留存收益时,无须再考虑所得税,即不需再乘以(1-33%)。 
原题:
  资产负债表里:流动资产合计240,长期投资净额3,固定资产合计65,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12,资产总计320,流动负债合计96,长期负债合计32,股东权益合计192,权益总计320。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项目成正比,企业上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实现净利100万元,支付股利60万元,预计本年度销售收入5000万元。(销售净利率的增长率为10%,股利支付率与上年相同。)
要求:采用销售百分比法预测外部融资额。
答案:资产销售百分比=(240+65)/4000=7.625%
〔提问内容〕
  书上公式指变动资产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为什么这里要把固定资产65加上去?
〔教师解答〕 提醒您:
(1)题中已经明确告诉您了“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项目成正比”,所以,显然应该固定资产加上。BR>(2)“变动资产”与“流动资产”不是一个概念,变动资产指的是与销售收入成正比例变动的资产。 
 某债券面值1000元,票面年利率为12%,期限6年,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若市场利率为12%,则其发行时的价格(  )。
A.高于1000元            B.低于1000元
C.等于1000元            D.无法计算
【答案】C
【解析】对于该题,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由于债券的实际利率大于12%,大于市场利率,所以,答案应该是溢价发行。其实,这种理解方式是不正确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本题中由于半年支付一次利息,因此,在计算债券发行价格时,应该按照半年的市场利率(12%/2=6%)作为折现率,计算结果为:债券发行价格=1000×12%/2×(P/A,6%,6×2)+1000×(P/F,6%,6×2)=1000(元),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
请记住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而言,如果“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则一定是平价发行;如果“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则一定溢价发行;如果“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则一定折价发行。

第 四 章
〔问题〕老师我不会解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的方程,书上164页的EBIT=6800,我不会计算,麻烦您解方程的过程写出来,谢谢, 
【回复】 
根据:[(EBIT-800)×(1-33%)-0]/3000=[(EBIT-2800)×(1-33%)-0]/2000
可知:(EBIT-800)×(1-33%)/3000=(EBIT-2800)×(1-33%)/2000
(EBIT-800)/3000=(EBIT-2800)/2000
2000×(EBIT-800)=3000×(EBIT-2800)
2000EBIT-2000×800=3000EBIT-3000×2800
3000×2800-2000×800=3000EBIT-2000EBIT
6800000=1000EBIT
6800=EBIT 
〔问题〕为什么教材165页说当息税前利润大于6800万元时利用负债筹资较为有利呢?怎么理解这点?如果小于就要用股票方式筹资? 
〔答复〕因为负债筹资的每股利润的计算公式的分母(2000)小于普通股筹资的每股利润的计算公式的分母(3000),而当息税前利润变动时,负债筹资的每股利润的计算公式和普通股筹资的每股利润计算公式的分子变动的数额相同,所以,负债筹资的每股利润变动的速度大于普通股筹资,因此:
(1)当息税前利润大于6800万元时,利用负债筹资的每股利润大于普通股筹资,所以,负债筹资较为有利。
(2)当息税前利润小于6800万元时,利用负债筹资的每股利润低于普通股筹资,所以,普通股筹资较为有利。
其实对于这类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数据验证一下:
例如:当EBIT=8800时,
负债筹资的每股利润= (8800-2800)×(1-33%)/2000=2.01
普通股筹资的每股利润=(8800-800)×(1-33%)/3000=1.79
当EBIT=3800时,
负债筹资的每股利润= (3800-2800)×(1-33%)/2000=0.335
普通股筹资的每股利润=(3800-800)×(1-33%)/3000=0.67 
〔问题〕某公司负债和权益筹资额的比例2:5,综合资金成本12%,为若资金成本结构不变,当发行100万长期债债券时,筹资总额分界点为多少?上面的已是照抄原题,答案为350万元。
【解答】这是一道考题,答案的计算公式为:100/(2/7)=350
其中,2/7为资本结构中负债的资金比例。
但是,原题存在严重的不足。
(1)该题答案中认为长期债券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为2/7,即认为资本结构中的负债全部是长期债券,这缺乏依据;
(2)同时答案中又认为100万元是长期债券的成本分界点,这也缺乏依据; 
【专题讲座】-如何确定“D0”和“D1”? 
【讲解】
(1)“D0”指的是“上年的股利”、“最近刚发放的股利”、“刚刚发放的股利”、“目前的股利”,“今年初发放的股利”,“本年发放的股利”;
(2)“D1”指的是“预计要发放的股利(如预计的本年股利)”、“第一年末的股利”、“一年后的股利”、“第一年的股利”
(3)“D0”和“D1”的本质区别是,与“d0”对应的股利“已经收到”,而与“d1”对应的股利“还未收到;
(4)“D0”和“D1”的关系是:D1=D0×(1+g) 
【问题】教材中关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的例题中没有考虑对风险的影响,而有些题考虑了对风险的影响,考试时应该如何把握是否考虑风险的影响?
【解答】对于这类题目,应该这样把握:
(1) “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分析法”并不全面,没有考虑资金结构对风险的影响,单纯地用这个方法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2)如果根据题中的条件根本无法计算得出杠杆系数,则显然意味着不需要考虑对风险的影响;
(3)如果题中明确要求按照“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分析,则显然也意味着不需要考虑对风险的影响;
(4)在能计算得出杠杆系数的情况下,除非题中明确说明不需要考虑对风险的影响,否则,应该同时考虑对风险的影响,决策的原则是选择每股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方案。 
【问题】在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分析法中,如果息税前利润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采用债券筹资可以降低加权资本成本。这个说法为什么不正确? 
【解答】应该把“降低加权资本成本”改为“提高每股利润(EPS)”  注意:
(1)在“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分析法“中,没有考虑资金结构对风险的影响;
(2)事实上随着负债比例的增加,投资者的风险加大,权益资本成本会上升,所以,加权资本成本不一定下降。 
【问题】为什么说:调整企业资本结构并不能降低经营风险 ?   
【解答】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中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所以,资本结构调整将会影响资金成本、财务风险和融资弹性,与经营风险无关。
【问题】资金成本的本质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实际付出的代价。这个说法为什么不正确?
【解答】注意:资本成本指的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代价。其中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用资费用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因使用资金而支付的代价,属于未来要支付的代价,而不是已经实际付出的代价。
〔问题〕请问老师:边际贡献率与变动成本率的关系? 
〔答复〕边际贡献是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差额,
   边际贡献率=(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
   从公式可以看出: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 
〔问题〕可否分别举例说明一下账面价值权数和市场价值权数的计算方法?
〔答复〕某种资金的账面价值权数=该资金的账面价值/所有资金的账面价值之和
    某种资金的市场价值权数=该资金的市场价值/所有资金的市场价值之和
  假设某企业共有两种资金,债券和股票,债券的市场价值为100万元,账面价值为80万元,股票的市场价值为400万元,账面价值为120万元;则
债券的市场价值权数=100/(100+400)×100%=20%
债券的账面价值权数=80/(80+120)×100%=40%
股票的市场价值权数=400/(100+400)×100%=80%
股票的账面价值权数=120/(80+120)×100%=60% 
〔专题讲解〕财务杠杆系数的推导过程
(一〕经营杠杆系数表达式:DOL=M/(M-a)的推导过程:
根据定义可知,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EBIT/EBIT)/(△X/X)
假设原来的EBIT为:X1(p-b)-a
变化后的EBIT为:X2(p-b)-a
则:△EBIT/EBIT={〔X2(p-b)-a〕-〔X1(p-b)-a〕}/[X1(p-b)-a]=[〔X2-X1)(p-b)]/[X1(p-b)-a]
而 △X/X=(X2-X1)/X1
所以,(△EBIT/EBIT)/(△X/X)=X1(p-b)]/[X1(p-b)-a] 
        =原来的边际贡献/(原来的边际贡献-a)
        =M/(M-a)
即:经营杠杆系数DOL=M/(M-a)
        
显然,根据这个推导过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公式中的销售量指的是变化前(即基期)的销售量,并且该公式成立的前提是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不变;
〔二〕财务杠杆系数表达式DFL=EBIT/(EBIT-I)的推导过程:
根据定义可知: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EPS/EPS)/(△EBIT/EBIT)
因为:EPS1=(EBIT1-I)*(1-T)/N
   EPS2=(EBIT2-I)*(1-T)/N
所以,△EPS=EPS2-EPS1=(EBIT2-EBIT1)*(1-T)/N=△EBIT*(1-T)/N
   △EPS/EPS1=△EBIT/(EBIT1-I)
   (△EPS/EPS1)/(△EBIT/EBIT1)=EBIT1/(EBIT1-I)
即:财务杠杆系数DFL=EBIT1/(EBIT1-I)=EBIT/(EBIT-I)
该推导过程表明,在用计算公式DFL=EBIT/(EBIT-I)计算时,只能用变化前的数据(即基期数据)计算,并且表明公式成立的前提是利息不变; 
〔问题〕老师: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权数用的是"帐面价值";计算"资金的边际成本"其权数应为市场价值权数,不应使用帐面价值权数.我的理解对吗?
〔答复〕您的理解不完全正确,
(1)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时,对于权重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也可以利用市场价值为计算基础,还可以利用目标价值为计算基础。但是如果不特指,我们都以账面价值为计算权重的基础。
(2)计算"资金的边际成本"其权数应为市场价值权数,不应使用帐面价值权数。 
【问题】对于“增发普通股与发行优先股两种增资方式”,可否按照“增发普通股与增加债务两种增资方式”的方法判断方案的优劣?
【解答】对于“增发普通股与发行优先股两种增资方式”完全可以按照“增发普通股与增加债务两种增资方式”的方法判断方案的优劣;也就是说,如果息税前利润大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则选择优先股筹资方式;否则,选择普通股筹资方式。
【问题】对于“增加债务和增发优先股”这两种筹资方式,是否存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
【解答】由于“增加债务和增发优先股”这两种筹资方式的每股利润的计算公式中的分母相同,分子要么完全一致,要么完全不一致,所以,对于“增加债务和增发优先股”这两种筹资方式不可能存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
【问题】为什么说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短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
【解答】计算债券发行价格时,需要以市场利率做为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入折现,债券的期限越长,折现期间越长,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短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
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有A、B两种债券,A的期限为5年,B的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均为8%,债券面值均为1000元。
(1)市场利率为10%时:
A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0%,5)+1000×(P/F,10%,5)=924.16(元)
B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0%,3)+1000×(P/F,10%,3)=950.25(元)
(2)市场利率为12%时:
A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2%,5)+1000×(P/F,12%,5)=855.78(元)
B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2%,3)+1000×(P/F,12%,3)=903.94(元)
通过计算可知,当市场利率由10%上升为12%时,
B债券的发行价格下降的幅度为:(950.25-903.94)/950.25=4.87% 
A债券的发行价格下降的幅度为:(924.16-855.78)/924.16=7.40%大于4.87%
〔问题〕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简化公式,怎么理解分母中的“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 
〔答复〕(1)优先股股利是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的,优先股股利的数值表示的是对“税后利润”的影响数,不是对“息税前利润”的影响数,因此,不能直接与息税前利润(EBIT)相减;
(2)“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表示的是优先股股利的税前还原数,即优先股股利对“税前”利润的影响数,也等于优先股股利对“息税前利润”的影响数,所以,分母中应该减掉的是“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而不是“优先股股利”。

第 五 章
〔问题〕为什么说“相关系数=1,在等比例投资的情况下该组合的标准差等于两种证券各自标准差的简单算数平均数:
〔答复〕这个结论很容易推导得出:
假设A的标准差为a, B的标准差为b  因为AB的相关系数为1,所以,AB组合的标准差=(0.5×0.5×1.00×a^2+2×0.5×0.5×1.00×a×b+0.5×0.5×1.00×b^2)开方=0.5×(a+b)=(a+b)/2   即AB各自的标准差的简单算数平均数。 
〔问题〕为什么说“如果相关系数=1,则两种证券组合报酬率的标准差一定等于两种证券报酬率的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
〔答复〕这个结论很容易推导得出:
假设A的标准差为a, B的标准差为b  A的投资比例为R,B的投资比例为F
则:AB组合的标准差=(R×R×1.00×a^2+2×R×F×1.00×a×b+F×F×1.00×b^2)开方=|(aR+bF) 即两种证券报酬率的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 
〔问题〕如何计算相关系数为“-1”的两种证券的组合标准差?
〔答复〕
假设A的标准差为a, B的标准差为b  A的投资比例为R,B的投资比例为F
则:AB组合的标准差=(R×R×1.00×a^2-2×R×F×1.00×a×b+F×F×1.00×b^2)开方=(aR-bF)的绝对值。

第 六 章
[问题]按照全投资假设借款的利息支出和还本支出均不属于项目的现金流量,为什么在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中,要在净利润的后面加上利息?
[解答](1)全投资假设的含义是计算现金流量时,不把利息支出作为“现金流出量”计入,而本题是在净利润的后面“加上利息”;
(2)“利息”已经计入税前利润,导致税前利润减少,导致税前利润减少的数额=“利息”的数额;
(3)因为所得税=税前利润×所得税率,所以,“利息”会导致所得税减少(导致所得税减少的数额=“利息”的数额×所得税率),从而导致净现金流量增加,增加的数额=“利息”的数额×所得税率,所以,在计算净现金流量时必须加上导致所得税的减少额;
(4)由于净利润=税前利润×(1-所得税),因此,利息导致净利润减少的数额=“利息”的数额×(1-所得税率),因此,净利润后面再加上“利息”刚好反映“利息”导致净现金流量增加“利息”的数额×所得税率;因此,必须加上“利息” 
〔问题〕已知某投资项目的全部投资均于建设起点一次性投入,建设期为零,投产后每年的净现金流量相等。预计该项目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是4年,则按内部收益率确定的年金现值系数是4,请老师讲解一下。
〔答复〕
(1)在内部收益率的情况下,原始投资额=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年金现值系数
所以,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
(2)因为该题的建设期为零,所以,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4年;
(3)根据题意可知,本题中“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生产经营期”一定大于原始总投资(否则不会存在投资回收期),所以,本题满足教材中的“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简化公式计算条件;(注意:“投产后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是“投产后前若干年每年经营现金流量相等”的特殊情况)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本题的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4(年)
〔问题〕在计算差量净现值流量时,为什么若有建设期则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减税放在建设期投资中,若没有建设期就放在经营期呢?多谢指点!
〔答复〕按照税法的规定,对于所得税的征收,实行的是年终统一汇算清缴制度,也就是说,固定资产变现净损失只影响变现当年的净现金流量,不会影响其它年度的净现金流量。具体地说,只影响△NCF1;所以,若有建设期,则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减税放在建设期投资中,若没有建设期就放在经营期。 
〔问题〕我不太明白为什么生产经营期的NCF要加上折旧,摊消,利息,回收额?可否请老师解释得更详细一点. 
〔解答〕解释如下:
(1)“折旧、摊销和利息”都计入税前利润,都可以导致税前利润减少,导致税前利润减少的数额=“折旧、摊销和利息”的数额;
(2)因为所得税=税前利润×所得税率,所以,“折旧、摊销和利息”会导致所得税减少(导致所得税减少的数额=“折旧、摊销和利息”的数额×所得税率),从而导致净现金流量增加,增加的数额=“折旧、摊销和利息”的数额×所得税率,所以,在计算净现金流量时必须加上他们导致所得税的减少额;
(3)由于净利润=税前利润×(1-所得税),因此,他们导致净利润减少的数额=“折旧、摊销和利息”的数额×(1-所得税率),因此,净利润后面再加上“折旧、摊销和利息”刚好反映“折旧、摊销和利息”导致净现金流量增加“折旧、摊销和利息”的数额×所得税率;因此,必须加上“折旧、摊销和利息”
(4)因为回收额会导致现金流入,所以,应该加上回收额。
(5)如果您觉得很难读懂上述解释,不必强求自己必须读懂,因为这个公式并不难记。
〔问题〕“在采用获利指数法进行互斥方案的选择时,其正确的选择原则不是选择获利指数最大的方案,而是在保证获利指数大于1的条件下,使追加投资所得的追加收入最大化。”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能举例说明吗? 
〔答复〕注意:
(1)所谓的互斥方案指的是不能同时选择的方案,获利指数是一个相对数指标,可以看成是一元原始投资渴望获得的现值净收益,只反映投资的效率,不能反映投资的效益,所以,在采用获利指数法进行互斥方案的选择时,其正确的选择原则不是选择获利指数最大的方案;
(2)“追加投资所得的追加收入”是绝对数指标,可以用来进行互斥方案的选择。
举例说明如下:现在有两个互斥方案供您选择,甲方案的获利指数为1.2,乙方案的获利指数为1.5,甲方案可获得的追加收入为100万元,乙方案可获得的追加收入为80万元,则应该选择甲方案,而不能选择乙方案。 
〔问题〕为什么差额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原始投资额大的方案较优,反之而投资额少的较优啊? 
〔答复〕 计算“差额内部收益率”时,所有的“差量指标”都是用原始投资额大的方案的项目减去原始投资额小的方案的项目计算得出的,即作为一个“增资”方案来考虑的,“差额内部收益率”相当于“增资”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如果差额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基准收益率,则表明增资方案可行,即应该选择原始投资额大的方案。 
〔问题一〕获利指数=1+净现值率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答复】
(1)项目的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
项目的净现值=生产经营期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合计-建设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的绝对值;
(2)获利指数=生产经营期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合计÷建设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的绝对值;
(3)净现值率=项目的净现值÷建设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的绝对值;
(4)因此,
获利指数=生产经营期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合计÷建设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的绝对值
   =(项目的净现值+建设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的绝对值)÷建设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的绝对值
   =1+项目的净现值÷建设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的绝对值
   =1+净现值率
【问题】投资总额=原始总投资+资本化利息
    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化利息
     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化利息
     这几个公式越看越糊涂! 
【答复】 这个问题确实比较乱,下面详细为您解释如下:
(1)投资总额=原始总投资+资本化利息;
(2)对于“完整工业投资项目”而言:
   原始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投资+流动资金投资
(3)对于“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言,由于只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不涉及其他投资,因此: 原始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4)根据上述公式可知,对于“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言:
   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化利息=固定资产原值
【问题】如何理解教材中更新改造项目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两个公式?即:
(1)经营期第一年净现金流量=该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净利润+该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折旧+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
(2)经营期其它各年净现金流量=该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净利润+该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折旧+该年回收新固定资产净残值超过假定继续使用的旧固定资产净残值之差额
【答复】这两个公式是对于“使用新设备”和“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流量情况进行比较而得出的表达式(即差额法),并且有两个假设:
(1) 建设期为0
(2) 更新改造不会导致年摊销额、年利息和垫支的流动资金发生变化。
下面仔细讲解一下这两个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 假设继续使用旧设备时,每年产生的净利润为A1,年折旧为B1,年摊销额为C,年利息为D,垫支的流动资金为E,则净现金流量为=A1+B1+C+D-E
如果使用新设备,则意味着要将旧设备变现,变现损失导致少交所得税,减少现金流出量,增加净现金流量,假设使用新设备产生的净利润为A2,折旧为B2,年摊销额为C,年利息为D,垫支的流动资金为E,则使用新设备第一年的净现金流量为=A2+B2+C+D-E +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
二者的差额=(A2-A1)+(B2-B1)+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
(二) 在经营期的其他年份的情况与第一年基本差不多,只是不再涉及“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这项,并且在计算新设备使用期满(即经营期结束)时的净现金流量的差额时,涉及“该年回收新固定资产净残值超过假定继续使用的旧固定资产净残值之差额”这个项目;
资金为E,则使用新设备第一年的净现金流量为=A2+B2+C+D-E +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
二者的差额=(A2-A1)+(B2-B1)+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
(二) 在经营期的其他年份的情况与第一年基本差不多,只是不再涉及“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这项,并且在计算新设备使用期满(即经营期结束)时的净现金流量的差额时,涉及“该年回收新固定资产净残值超过假定继续使用的旧固定资产净残值之差额”这个项目;
(三) 以“计算新设备使用期满(即经营期结束)时的净现金流量的差额”为例:
假设继续使用旧设备该年的净利润为F1,折旧为K1,年摊销额为C,年利息为D,回收的流动资金为E,回收的净残值为P1;则净现金流量=F1+K1+C+D+E +P1
使用新设备该年的年净利润为F2,折旧为K2,年摊销额为C,年利息为D,回收的流动资金为E,回收的净残值为P2;则净现金流量=F2+K2++C+D+E +P2
二者的差额=(F2-F1)+(K2-K1)+(P2-P1)即:
该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净利润+该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折旧+该年回收新固定资产净残值超过假定继续使用的旧固定资产净残值之差额 
【问题】老师,全投资假设下,资金作为自有资金,即如此,为什么还要考虑资本化利息及在经营期支出的利息呢?
【答复】
(1)全投资假设的核心意思是“借款的还本付息支出不属于项目的现金流量”;
(2)资本化利息并没有计入项目的现金流量中;只是在投资总额中包含资本化利息。
(3)在计算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时,之所以在净利润后面加上利息,是因为在计算净利润时已经减掉了利息,如果不另外加上利息,则导致的结果是利息引起净现金流量减少,只有再另外再加上利息才与全投资假设相符;

第 七 章
〔问题〕某上市公司本年度的净收益为40000万元,每股支付股利4元。预计该公司未来三年进入成长期,净收益第1年至第3年增长5%,第4年至第7年增长8%。第8年及以后将保持其净收益水平。该公司一直采用固定支付率的股利政策,并打算今后继续实行该政策。该公司没有增发普通股和发行优先股的计划。要求:假设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为10%,计算股票的价值。
〔解答〕
(1)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根据“股利支付率”不变可知,每股股利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
(2)在“没有增发普通股和发行优先股的计划”的情况下,每股收益=净收益/普通股股数,每股收益增长率=净收益增长率;
(3)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本题中“每股股利增长率=净收益增长率”,即第1年至第3年每股股利增长5%,第4年至第7年每股股利增长8%;具体而言:第1年每股股利=4×(1+5%)=4.2,第二年每股股利=4.2×(1+5%)=4.41,第三年每股股利=4.41×(1+5%)=4.63,第4年每股股利=4.63×(1+8%)=5.00,第5年每股股利=5.00×(1+8%)=5.40,第6年每股股利=5.40×(1+8%)=5.83,第7年每股股利=6.30
(4)“第8年及以后将保持其净收益水平”意味着第8年及以后“净收益不变”,进一步可知每股股利不变(均为6.30),构成永续年金。第8年以后的股利在第8年初的现值=6.30/10%=63(元),第8年以后的股利在第1年初的现值=63×(P/F,10%,7)。
(5)根据上述内容可知,股票价值=4.2×(P/F,10%,1)+4.41×(P/F,10%,2)+4.63×(P/F,10%,3)+5.00×(P/F,10%,4)+5.40×(P/F,10%,5)+5.83×(P/F,10%,6)+6.30×(P/F,10%,7)+63×(P/F,10%,7) 
 某公司2003年1月1日平价发行面值1000元,利率为10%,期限为5年,每年年末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当时市场利率为10%,2年后,市场利率上升至12%,假定现在是2005年1月1日,则该债券的价值为多少?
答案:1000×10%×(P/A,12%,3)+1000×(P/F,12%,3)
请问为什么是3年,而不是2年? 是指前3年,还是后3年?
【解答】
  计算债券价值是对持有债券期间将会获得的利息和本金收入的折现,在计算债券价值时,一定要注意计算债券价值的时间点的把握,本题中计算的是2005年1月1日的债券价值,由于债券是2003年1月1日发行的,期限为5年,所以此时距债券的到期日(2008年1月1日)还有三年时间,所以应是3年。这里的3年显然是指后3年,而不是前3年。 
〔问题〕为什么说可转换债券有利于稳定股票市价? 
【解答】注会教材的相关解释如下:
 由于可转换债券规定的转换价格一般要高于其发行时的公司股票价格,因此在发行新股或配股时机不佳时,可以先发行可转换债券,然后通过转换实现较高价位的股权筹资。事实上,一些公司正是因为当期其股票价格太低,为避免直接发行新股而遭受损失,才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变相发行普通股的。这样,一来不至于因为直接发行新股而进一步降低公司股票市价;二来因为可转换债券的转换期较长,即使在将来转换股票时,对公司的影响也较温和,从而有利于稳定公司股票。 
〔教师提示之十一〕
-如何确定股票股价模型中的“d0”和“d1”? 
 注意:教材296页的公式中:
(1)“d0”和“d1”的本质区别是,与“d0”对应的股利“已经收到”,而与“d1”对应的股利“还未收到;
(2)“d0”的常见叫法包括“上年的股利”、“刚刚发放的股利”、“本年发放的股利”、“当前的每股股利”、“今年刚分配的股利”;
(3)“d1”的常见叫法包括“预计要发放的股利”、“预计的本年股利”、“第一年的股利”、“一年后的股利”、“第一年预期股利”。 
【问题】甲企业于1999年1月5日以每张1020元的价格购买乙企业发行的利随本清的企业债券。该债券面值为1000元,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10%,不计复利。购买时市场年利率为8%。不考虑所得税。计算甲企业于2001年1月5日将该债券以1130元的市价出售,计算该债券的投资收益率。
答案;1130/(1+投资收益率)的平方=1020 投资收益率=5.25%这个答案不是复利计息吗?题目中不是单利计息吗?为什么?
【解答】提醒您:
(1)“单利计息”只是针对“利息”的计算而言的,与“复利折现”毫无关系;
(2)计算长期债券收益率时,必须按照“复利折现”计算(参见教材197页的公式); 
【问题】甲企业于1999年1月5日以每张1020元的价格购买乙企业发行的利随本清的企业债券,该债券的面值为1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为10%,不计复利,购买时市场利率为8%,不考虑所得税。如果甲企业于2001年1月5日将该债券以1130元的市价出售,计算该债券的投资收益率。
我认为投资收益率是收益与投资的比,因此投资收益率=(1130-1020+1000*10%*2)/1020=
30.39%,可答案为1130/(1+k)^2=1020,k=5.25%,请问老师我的理解错在哪里? 
【解答】 
(1)投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投资属于长期投资,本题中,债券的投资期限为2年,属于长期投资,应该按照“长期证券收益率”的计算公式计算。
(2)本题中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您了“利随本清”,也就是说,在债券到期之前,债券持有人不可能收到利息。
〔教师提示之八〕
【问题】某债券面值为1000元,票面年利率为12%,期限3年,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若市场实际年利率为12%,则其发行时的价值?答案是大于1000元。但是我认为计算过程应该是
1000*(P/F,6%,6)+1000*6%*(P/A,6%,6)=1000 为面值!
请问怎么理解?
【解答】您的计算公式不正确,原题答案正确。
注意:
(1)“市场利率”指的是“名义利率”,“市场实际利率”指的是“实际利率”,如果一年复利多次,则“市场利率”一定小于“市场实际利率”,本题中,显然“市场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所以,应该溢价发行。
(2)这类题目根本不用计算,直接根据〔教师提示之二〕-关于债券的发行价格的定性判断,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
(3)本题中如果非得用计算公式表示,则应该先根据“市场实际利率”计算出“市场利率”(根据(1+市场利率/2)的平方=1+12%计算,计算结果:市场利率=11.66%),然后,用市场利率的一半(5.83%)做为折现率。即表达式为:
1000*(P/F,5.83%,6)+1000*6%*(P/A,5.83%,6)
【计算题】03年1月1日,甲公司购入乙公司发行的短期债券,面值100元,发行价90元,票面利率8%,单利计息,每年末付息一次,分别以下情况求投资收益率:
(1)03年7月1日以100元价格出售
(2)03年2月1日以92元价格出售
答案:
(1)投资收益率=[(100-90)/90]×2  
(2)投资收益率=[(92-90)/90]×12  
【问题】请老师解释一下为什么要“×2”、“×12”? 
【解答】
(1)[(100-90)/90]表示的是从1月1日到7月1日“半年”时间取得的收益率;而要求计算的投资收益率指的是在一年的时间内获得的收益率,所以,应该再“×2”;
(2)[(92-90)/90]表示的是从1月1日到2月1日“1个月”时间取得的收益率;而要求计算的投资收益率指的是在一年的时间内获得的收益率,所以,应该再“×12”;
【问题】教材291页的“一次还本付息且不计复利”的债券估价模型中,为什么按照复利折现,不是“不计复利”吗? 
【解答】
(1)“不计复利”是针对利息的计算而言的,即按照单利计算利息,所以,债券的到期值为(F+F×i×n)
(2)计算债券价格时,必须按照“复利折现”的方式计算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因此,应该乘以复利现值系数(P/F,K,n)。  
【问题】为什么说,一种10年期的债券,票面利率为10%:另一种5年期的债券,票面利率亦为10%。两种债券的其他方面没有区别,在市场利率上涨时,前一种债券价格下跌得更多? 
【解答】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债券的面值都为1000元,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
(1)当市场利率为10%时,
5年期的债券价格=1000×(P/F,10%,5)+1000×10%×(P/A,10%,5)
        =1000×0.6209+100×3.7908=1000(元)
10年期的债券价格=1000×(P/F,10%,10)+1000×10%×(P/A,10%,10)
        =1000×0.3855+100×6.1446=1000(元)
(2)当市场利率为12%时,
5年期的债券价格=1000×(P/F,12%,5)+1000×10%×(P/A,12%,5)
        =1000×0.5674+100×3.6048=927.88(元)
10年期的债券价格=1000×(P/F,12%,10)+1000×10%×(P/A,12%,10)
        =1000×0.3220+100×5.6502=887.02(元)
显然,10年期的债券价格下跌得更多。
【问题】第六章的“债券估价模型”和第三章的“债券发行价格”计算公式有何区别?
【解答】第三章的“债券发行价格”计算公式是站在筹资人的角度计算为了筹集资金,债券发行价格定多高比较合适,因为如果发行价格太高,会导致很难发行;如果发行价格太低,发行方会受损失。债券发行价格=未来现金流出现值之和=各年支付的债券利息的现值+到期偿还本金的现值;
第六章的“债券估价模型”计算公式是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计算的,实际上计算的是债券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债券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之和=各年债券利息流入的现值+到期收回本金(面值)的现值。如果计算得出的债券投资人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高于债券的市场价格,则投资人才会购买该债券。
【问题】如何理解:某股票的未来股利不变,当股票市价低于股票价值时,则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比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高。
【答复】
(1)按照“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折现计算得出的现值是股票的价值;
(2)按照“股票投资收益率”折现得出的现值是股票的市价;
(3)由于折现率越高,现值越小,所以,当股票市价低于股票价值时,“股票的投资收益率”高于“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 
【专题讲座】关于债券发行价格的定性判断原则
(一)对于分期付息(包括一年付息多次)的债券而言,
 只要票面利率等于市场利率,则一定平价发行;
 只要票面利率大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溢价发行;
 只要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折价发行; 
(二)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复利计息的债券而言;
  只要票面利率大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是溢价发行;
  只要票面利率等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是平价发行;
  只要票面利率小于市场利率,则一定是折价发行
【问题】如何理解“长期债券与短期债券相比,投风险较大,融资风险较小”
【答复】 因为长期债券投资的投资期限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所以,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大;而融资风险是针对筹资者而言的,指的是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短期债券由于期限短,筹资人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筹集足够的资金以备还债,所以,融资风险大。 

第 八 章
〔问题〕课程讲义〔例7-2〕中,为什么没有考虑甲方案应收帐款的机会成本?我的做法
甲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5000*(1-0.6)-140-5000*60/360*0.6*0.08=1820
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之差
  =1820-{〔5400×(1-60%)-43.2〕-195.44}
  =1820-1921.36=-101.36 
〔答复〕您的做法显然不正确。
提醒您:请您看一下教材246页的表,显然,“信用成本”中包括“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而题中给出的140万元是甲方案的信用成本,所以,甲方案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已经包括在140万元之中了。
【问题】为什么说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短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
【解答】计算债券发行价格时,需要以市场利率做为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入折现,债券的期限越长,折现期间越长,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短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下降幅度。
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有A、B两种债券,A的期限为5年,B的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均为8%,债券面值均为1000元。
(1)市场利率为10%时:
A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0%,5)+1000×(P/F,10%,5)=924.16(元)
B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0%,3)+1000×(P/F,10%,3)=950.25(元)
(2)市场利率为12%时:
A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2%,5)+1000×(P/F,12%,5)=855.78(元)
B债券发行价格=1000×8%×(P/A,12%,3)+1000×(P/F,12%,3)=903.94(元)
通过计算可知,当市场利率由10%上升为12%时,
B债券的发行价格下降的幅度为:(950.25-903.94)/950.25=4.87% 
A债券的发行价格下降的幅度为:(924.16-855.78)/924.16=7.40%大于4.87%
〔问题〕为什么344页的计算公式中,全年变动储存成本仅计算一个批次? 
〔答复〕您的理解不正确,请注意:
(1)购进的存货是不断地被消耗的,在下一次存货运到时,上一次购入的存货已经消耗完毕,因此,全年平均的存货数量为Q/2;
(2)任何一批购入的存货都没有储存一年(除非一年只购入一次);
(3)举例说明如下:假设每年购入4次,每次购入10000件,年单位变动储存成本为4元/件,则
1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3月31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4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6月30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7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9月30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10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12月31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全年的总的变动储存成本=5000+5000+5000+5000=20000=5000×4=10000/2×4
【问题】请问课程讲义(例2)答案中“计算新增收帐费用上限=80.6-(720*50/360*50%*6%+720*7%)-5“为什么要减5?谢谢 
【答复】
因为原来的收帐费用为5万元,所以,计算新的收帐费用的增加额时应该按照“新的收帐费用-原来的收帐费用”计算,
注意:“80.6-(720*50/360*50%*6%+720*7%)”表示的是“新的收帐费用的最大值” 
【问题一】在书上315页中间一句话,机会成本和固定性转换成本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变动而呈相反变动方向.这名话与313页上面一句话: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例变动是否矛盾?
【答复】一点儿都不矛盾。根据教材316页的(图8-2)可以非常直观、清楚、明确地得出“机会成本和固定性转换成本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变动而呈相反变动方向”这个结论,因为他们的变化方向相反,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下(即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加,持有机会成本增加,而固定性转换成本减少);并且可以非常明确地得出“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这个结论,因为他是一条通过原点的向上的直线; 
【问题】  
1、请问书中例13在计算每日变动储存费时,计算的是1000件的储存费,但是既然是批进批出,每日按1000件计算储存费是否有些不妥?
2、批进批出下的保本储存天数与批进零出下的保本储存天数怎么会一样呢?
3、请问例14在计算实际储存天数时为什么公式中要+1 ? 
【答复】 
(1)教材完全正确,注意:批进批出的含义是,批量购进批量售出,本题中,在没售出之前,存货量一直是1000件;
(2)因为“每日变动储存费”与库存数量的逐渐减少无关。
(3)您可以这样理解,本题中,第1天售出的存货的实际储存天数为1天,第2天售出的存货的实际储存天数为2天,......第167天售出的存货的实际储存天数为167天,并且存货是均匀减少的;结合数学理论可知,平均存储天数应该是:(1+167)÷2 
【问题】教材345页的例11题,在不考虑折扣下算出的存货相关成本81200,为什么会加入进货成本呢?它不是基本模式吗?不应有进货成本吗?
【答复】 应该这样理解并记忆,只要不同的方案之间的进价成本不等,则在计算存货的相关总成本时,就应该考虑进价成本,因为此时进价成本是相关成本。在教材345页的例题11中,已经不符合基本模式的条件了。 
【问题】为什么当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大于短期借款利息率时,就说应选择折扣期付款合适?请用通俗的话解说一下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意思?
【解答】1. 放弃现金折扣意味着企业把原本能够少支出的现金没有选择少支出,而是挪作他用,相当于借了一笔款项,计算的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便相当于“这笔借款”的“利息”,如果这个“利息”大于短期借款利息率,那么企业就会选择短期借款,即应选择折扣期付款。
   2. 对于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企业放弃现金折扣,即选择到期满额付款,则企业把原本能够少支出的现金现在企业可以挪作他用,相当于借了一笔款项,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即为“这笔借款”的“利息”,机会成本越大,则说明“这笔借款”的“利息”越高,当它大于短期借款利息率时,企业应选择折扣期付款。 
【问题】教材331页例7中
   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60% × 10+15% x×20+(1-60%-15%)x×60=24(天)
   其中(1-60%-15%) ×60 如何理解,请予解答,是否有“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的计算公式?谢谢。 
【解答】(1)因为有60%的顾客会利用2%的折扣,即将在10天内付款;15%的顾客会利用1%的折扣,即将在20天内付款;那么剩下的(1-60%-15%)的顾客将会放弃现金折扣,即将选择在60天付款,所以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60%×10+15%×20+(1-60%-15%)×60=24(天)。
    (2)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付款时间×付款比例)然后加和; 
 
第 九 章
【问题】请老师介绍一下代理成本是怎样产生的?
【答复】代理成本的产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所有者即股东希望经理层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尽力经营管理企业。但由于经理层本身不是股东,或持有股份比例小,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比如通过在职消费获取除工资报酬外的额外收益,从而造成所有者利益受损。
【问题】什么是股权登记日、除权除息日?
【答复】上市公司的股份每日在交易市场上流通,上市公司在送股、派息或配股的时候,需要定出某一天,界定哪些股东可以参加分红或参与配股,定出的这一天就是股权登记日。也就是说,在股权登记日这一天仍持有或买进该公司的股票的投资者,可以享有此次分红或参与此次配股。这部分股东名册由证券登记公司统计在案,届时将所应送的红股、现金红利或者配股权划到这部分股东的帐上。所以,如果投资者想得到一家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权,就必须弄请这家公司的股权登记日在哪一天,否则就会失去分红、配股的机会。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一天就是除权日或除息日,这一天或以后购入该公司股票的股东,不再享有该公司此次分红配股。 
 【问题】什么是含权、含息股、填权和贴权?
【答复】上市公司在宣布董事会、股东大会的分红、配股方案后,尚未正式进行分红、配股工作,股票未完成除权、除息前就称为“含权”、“含息”股票。
股票在除权后交易,交易市价高于除权价,取得分红或配股者得到市场差价而获利,为填权。交易市价低于除权价,取得分红、配股者没有得到市场差价,造成浮亏,则为贴权。  
【问题】除权、除息价怎样计算?
【答复】上市公司进行分红、配股后,除去可享有分红、配股权利,在除权、除息日这一天会产生一个除权价或除息价,除权或除息价是在股权登记这一天收盘价基础上产生的,计算办法具体如下:
除息价的计算办法为:
除息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每股所派现金。
除权价计算分为送股除权和配股除权。
送股除权计算办法为:送股除权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1+送股比例)
配股除权价计算方法为:配股除权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配股价×配股比例)÷(1+配股比例)
有分红、派息、配股的除权价计算方法为:除权价=(收盘价+配股比例×配股价-每股所派现金)÷(1+送股比例+配股比例)
注:除权、除息价均由交易所在除权日当天公布。
【问题】除权日与除息日究竟谁在前,谁在后?
【答复】股份有限公司向股东支付股利一般有三个日期,即股利宣告日、股权登记日和股利支付日。股利宣告日是公司董事会将股利支付情况予以公告的日期,公告中将宣布每股支付的股利、股权登记期限、除去股息的日期和股利支付日期。股权登记日是确定有权领取股利的股东有资格登记截止日期,只有在股权登记日前在公司股东名册上有名的股东,才有权分享股利。股利支付日是公司向股权登记日股东发放股利的日期。对于公司股票来说,有普通股与优先股之分,普通股可以获得股利,优先股只能获得优先股息。一般来说,除权日是针对普通股而言的,也称为除权交易日,是指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即从该日开始购买公司普通股票的投资者将不能取得公司上一个宣告日公布的股利。而除息日则是针对优先股的,也称除息交易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除权日和除息日是不能分出谁在前谁在后的。由于两者具有相同的内涵,通常将二者统称为除权除息日。
【问题】在剩余股利政策下,“期初未分配利润”能否满足本年的投资需求?
【答复】在剩余股利政策下,“期初未分配利润”不能用来满足本年的投资需求。原因很简单,因为期初未分配利润属于以前的所有者权益,已经列入原来的目标资本结构中。如果用期初未分配利润满足今年的投资需要,一定会产生目标资本结构被破坏的后果。或者说可以这样理解,需要的筹资额是新增的资产,一定要用新的所有者权益满足。
 举例如下:假如原来的资本结构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占50%,负债为10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000万元(其中包括200万元的期初未分配利润),今年需要投资500万元,今年的净利润为80万元。要求保持原有的资本结构不变.
如果用原来的200万元未分配利润满足投资的需求,则只需保留250-200=50(万元)权益资金,分配30万元股利,另外筹集250万元负债。  最后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000+50=1050(万元),负债为:1000+250=1250(万元),显然破坏了原有的资本结构,不符合剩余股利政策的定义。

第 十 章
【问题】某企业2003年的不含税销售收入总额为2000万元,销售利润率为20%,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5%,假定该企业生产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在当期内采购的,本题中计算的应交增值税估算率是6.8%,请给出该题的计算过程? 
【解答】2003年的增值税销项税额=2000×17%=340(万元) 
2003年的总成本=2000×(1-20%)=1600(万元) 
2003年的材料采购成本=1600×75%=1200(万元) 
2003年的进项税额=1200×17%=204(万元) 
2003年的应交增值税额=340-204=136(万元) 
所以,应交增值税估算率=136/2000=6.8%。  
【资料】某企业年有关预算资料如下:
(1)该企业3~7月份的销售收入(不含税)分别为40000元、50000元、60000元、70000元、80000元。每月销售收入中,当月收到现金30%,下月收到现金70%。
(2)各月商品采购成本按下1个月销售收入的60%计算,所购货款于当月支付现金50%,下月支付现金50%。
(3)该企业4~6月份的营业费用分别为4000元、4500元、4200元,每月营业费用中包括折旧费1000元。
(4)该企业4月份购置固定资产,需要现金15000元。
(5)该企业在现金不足时,向银行借款(为1000元的倍数),短期借款利率为6%;现金有多余时,归还短期借款(为1000元的倍数)。借款在期初,还款在期末,3月末的长期借款余额为20000元,借款年利率12%,短期借款余额为0。假设所有借款均于每季度末支付利息。
(6)该企业规定的现金余额的额定范围为6000元~7000元,该企业消费税率为8%,增值税率为17%,城建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率为3%,假设应交增值税占收入的比是基本稳定的,应交增值税估算率为10%,按简捷法计算该企业应交税金及附加,其他资料见现金预算。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完成该企业4~6月份现金预算的编制工作。
现金预算
月 份456
期初现金余额7000  
经营现金收入   
租金收入10000100005000
直接材料采购支出   
直接工资支出200035002800
营业费用支出   
其他付现费用800900750
应交税金及附加支出   
预交所得税  8000
购置固定资产15000  
现金余缺   
举借短期借款   
归还短期借款   
支付借款利息   
期末现金余额   
【答案】
现金预算
月 份456
期初现金余额700060006600
经营现金收入50310①62010②73710③
租金收入10000100005000
直接材料采购支出38610④45630⑤52650⑥
直接工资支出200035002800
营业费用支出3000⑦3500⑧3200⑨
其他付现费用800900750
应交税金及附加支出99001188013860
预交所得税  8000
购置固定资产15000  
现金余缺-2000126004050
举借短期借款8000 3000
归还短期借款 6000 
支付借款利息  705
期末现金余额600066006345
①(50000+50000×17%)×30%+(40000+40000×17%)×70%
②60000×(1+17%)×30%+50000×(1+17%)×70%
③70000×(1+17%)×30%+60000×(1+17%)×70%
④36000×(1+17%)×50%+30000×(1+17%)×50%
⑤42000×(1+17%)×50%+36000×(1+17%)×50%
⑥48000×(1+17%)×50%+42000×(1+17%)×50%
⑦4000-1000
⑧4500-1000
⑨4200-1000
【问题】我认为以上资料中4月份应交税金及附加的计算应如下:
应交增值税=(50000×30%+40000×70%)×10%=4300
应交消费税=(50000×30%+40000×70%)×8%=3440
应交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4300+3440)×10%=774
4月份应交税金及附加=4300+3440+774=8514
请指出上述资料的错误之处。
【解答】应交增值税以及应交消费税的计算基数是本期的不含税的销售额,而不是上述方法中所认为的本期付现的销售额,正确的计算应是:
应交增值税:4月:50000×10%=5000(元)
5月:60000×10%=6000(元)
6月:70000×10%=7000(元)
应交消费税:4月:50000×8%=4000(元)
5月:60000×8%=4800(元)
6月:70000×8%=5600(元)
应交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4月:(5000+4000)×10%=900(元)
5月:(6000+4800)×10%=1080(元)
6月:(7000+5600)×10%=1260(元)
所以4月份的应交税金及附加=5000+4000+900=9900(元)
5月份的应交税金及附加=6000+4800+1080=11880(元)
6月份的应交税金及附加=7000+5600+1260=13860(元)。
【问题】以上资料中,为什么在5月份归还短期借款时没有支付相应的利息?
【解答】关于利息支付的计算问题,需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确定,比如本题条件中明确说明了“假设所有借款均于每季度末支付利息”,也就是说只有在季度末,即6月末才计算支付本季度应支付的所有的利息,即使在4月份和5月份要归还借款也不需要支付利息。
【问题】以上资料中6月份归还的利息是如何计算的?
【解答】6月份归还的利息=20000×3%+2000×6%×3/12+6000×6%×2/12+3000×6%×1/12=705(元),其中,20000×3%是指期初的长期借款本季度的利息;2000×6%×3/12是指8000元的短期借款中的2000元使用了一个季度的利息;2000×6%×2/12是指8000元的短期借款中有6000元使用了2个月的利息;3000×6%×1/12是指6月份借入的3000元借款使用1个月的利息。

第十一章
【问题】为什么在用市场价格做为内部转移价格时,要假设中间产品有完全竞争的市场,或中间产品提供部门无闲置生产能力?
【答复】因为如果没有完全竞争的市场,就不可能取得“市场价格”这个参考数据,所以,在用市场价格做为内部转移价格时需要假设中间产品有完全竞争的市场;
“中间产品供应部门无闲置的生产能力”的含义是中间产品供应部门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饱和,如果把中间产品供应给内部的下一个使用部门,则会直接导致对外的销售数量减少,影响外销收入,因此,这种情况下,适于使用市场价格做为内部转移价格;
【问题】为什么说采用协商价格做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前提是“产品应有非竞争性市场买卖可能性”?
【答复】在竞争性市场中,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买卖双方没有协商的余地。因此,只有在“产品有非竞争性市场买卖可能性”时,买卖双方才有权自行决定是否买卖这种中间产品,才可能按照协商价格做为内部转移价格。 
【问题】如何理解采用双重价格做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前提是“内部转移的产品或劳务有外部市场,供应方有剩余生产能力,而且其单位变动成本要低于市价。”
【答复】双重价格包括“双重市场价格”和“双重转移价格”,如果供应方没有剩余生产能力,则没有能力向内部供应产品。(1)在双重市场价格中,供应方采用最高市价,使用方采用最低市价。如果内部转移的产品或劳务没有外部市场,则不可能知道其最高市价和最低市价;(2)在双重转移价格中,供应方按市场价格或议价做为基础,而使用方按供应方的单位变动成本做为计价的基础。如果其单位变动成本高于市价,则使用方不可能同意从供应方购货。
【问题】讲义例第(2)问,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为什么等于销售收入总额-可控成本,而不是边际贡献总额-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答复】提醒您:
(1)根据可控成本为205000元,其中,固定成本为105000元,可知,可控固定成本为105000元,变动成本为205000-105000=100000(元);
(2)本题中边际贡献=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11000×50-100000
   边际贡献总额-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11000×50-100000-105000=11000×50-205000
(3)可控成本=变动成本+可控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总额-可控成本=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可控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可控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可控固定成本 
【问题】“中间产品供应部门无闲置的生产能力“怎么理解。  
【答复】 “中间产品供应部门无闲置的生产能力”的含义是,中间产品供应部门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饱和,如果把中间产品供应给内部的下一个使用部门,则会直接导致对外的销售数量减少,影响外销收入。   
【问题】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与产品或劳务的物流方向相同;与进行内部结算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物流方向相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答复】 
(1)“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指的是“赔偿金”的支付方向,例如:下一个工序发现由于上一个工序存在责任问题导致下一工序产品质量不合格,则此时“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指的是“资金从上一工序流到下一工序,即上一工序向下一工序支付赔偿金”;而“产品或劳务的物流方向(本例中是提供产品不是提供劳务,因此,指的是产品的物流方向)”指的是产品由上一工序流到下一工序。所以,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与产品或劳务的物流方向相同; 
(2)“进行内部结算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物流方向”显然指的是“下一工序向上一工序支付货款”,所以,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与进行内部结算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物流方向相反。   
【问题】“中间产品供应部门无闲置的生产能力“怎么理解。  
【答复】 “中间产品供应部门无闲置的生产能力”的含义是,中间产品供应部门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饱和,如果把中间产品供应给内部的下一个使用部门,则会直接导致对外的销售数量减少,影响外销收入。  
【问题】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与产品或劳务的物流方向相同;与进行内部结算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物流方向相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答复】 
(1)“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指的是“赔偿金”的支付方向,例如:下一个工序发现由于上一个工序存在责任问题导致下一工序产品质量不合格,则此时“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指的是“资金从上一工序流到下一工序,即上一工序向下一工序支付赔偿金”;而“产品或劳务的物流方向(本例中是提供产品不是提供劳务,因此,指的是产品的物流方向)”指的是产品由上一工序流到下一工序。所以,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与产品或劳务的物流方向相同; 
(2)“进行内部结算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物流方向”显然指的是“下一工序向上一工序支付货款”,所以,进行责任转账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与进行内部结算所引起的内部资金流向、物流方向相反。   
【问题】如何理解: 
(1)内部转移价格中的“市场价”应假设产品有完全竞争的市场; 
【答复】因为如果没有完全竞争的市场,就不可能取得“市场价格”这个参考数据; 
(2)协商价格中产品应在非竞争性市场有买卖的可能性; 
【答复】只有这样,才有协商的可能,否则,只能按照市场价格交易; 
(3)双重价格应以产品有外部市场为前提。 
【答复】因为涉及市场价格; 
(4)“全部成本是转移价格中最差的一种” 
【答复】因为这种价格会把上一工序的浪费代入下一工序的成本,显然非常不合理;
在线咨询
考试报名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
028-65656189
返回顶部